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需要先跟所有在车展零部件馆的公司们道个歉。
(相关资料图)
之前可能是因为展台太小,也可能是因为技术要求太高,零配件馆都不是大家在车展报道中常去的重点。
但就在这些企业背后,正在推动着又一场新的变革风暴。
国产新能源车的激烈竞争,表象是配置越级,内里却是很多供应链企业的重新匹配。
以汽车底盘相关的核心部件为例,我们在最近几年已经见证了包括空气悬架等以往被认为遥不可及的配置被快速普及,也在很多执行器配件商越来越多地见到中国企业的身影。
究其原因,可能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发挥作用。
天时方面,智能汽车的架构变化,对于智能底盘特别是执行层面的需求在变强。
地利方面,中国企业更希望与本地更具成本优势和配合度的企业合作。
人和方面,大量有相关从业经验的行业人士选择独立创业。
所以,无论是我们,还是行业,都开始把注意力的目光转向这里。
这次车展上,我们就和比博斯特的创始人刘晓辉博士聊了聊。
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比博斯特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
但如果看到他们的英文名 BIBO,再看到下面那句 Be Intelligent,Be Open 的 slogan,高概率会让你唤醒一点当年对 AITO 品牌的既视感。
比博对自己的定位是「线控底盘领域自主可控的创新型企业」,在「智能制动、智能转向、域控制器 & 一体化线控底盘」三大领域都已经有丰富的产品矩阵积累。
在上海车展的展厅墙上,我们看到了一串大致由 4 个字母组成的奇妙组合,比如集成式线控制动系统(BIBC)、电液式线控制动系统(BEBS)、制动防抱死系统(BABS)、电子车身稳定性控制系统(BESC)、拖挂式房车电子制动系统(RV-EBS)、电子机械制动系统(BEMB)、电动冗余转向系统(BEPS)、线控转向系统(BSBW)、底盘域控制器(BCDU)等。
看不懂,就对了。
至少说明产品比较底层,技术也比较稀缺,而全部关联起来之后,又可以构成在智能底盘时代的全部关键要素。
在谈到竞品时,刘晓辉毫不讳言比博针对性竞争的就是博世、大陆这样的行业巨头,而团队可能是刘晓辉最为看重的底层构建,比博目前 150 人左右的核心团队中,有高达 90 人都在服务核心研发工作,40% 以上的硕博率和 30% 以上的 985 院校率的背景也让人寄予厚望。而在创始团队中,大部分成员都具备十几年的行业经验,在行业认知和技术落地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很有意思的是,在我问到「如今比博竞争最大的优势是不是更低成本」的时候,遭到了刘晓辉的一口否定。
确实,对于 C 端用户来说,我也能明白,底盘的关键控制部分确实往小里说涉及到乘坐的舒适性,往大里说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光凭「便宜」,是很难打动我的。
刘晓辉说,「从未来的角度看来,(比博取得竞争优势的原因)一定是创造价值不是价格」。
而在比博看来,这个行业的机会出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具备技术储备,得从原理层就懂得对应领域的核心需求,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底层技术创新;二是要形成共生的态度,从整体性上构思产品,刘晓辉举了一个例子,比博在展台上展示的制动系统组件,把一些电机组件做了内置,让整体体积变得很小,而很多行业内的人看到了都甚至表示了惊讶。
从深层次讲,比博坚定认为这个行业会出现改观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国外供应商的反应速度和服务速度都相对慢了一些,「给了国内企业一些窗口」,「没有创新,Tier 1 会变成 2」。
刘晓辉拿刚刚过去的冬天发生的一件事情举了例子,冬测期间在东北做标定的时候,比博在测试场地派出了 40 多人组成的研发团队,甚至在前方建立了研发中心,可以很快速地在前方进行深度的反馈和调节,这在这个行业中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对比博来说,先看到的行业机遇在于反应速度和迭代速度,成本优势只是随后必然的题中之意。
在比博各个阶段的宣传材料中,「面向自动驾驶研发」都是他们坚持了很久的宣传口号。
但实然上我们也知道,纯粹的自动驾驶公司遇冷,似乎也是 2023 年的一个行业共识。
「你觉得这个方向错了吗?」
面对这个问题,刘晓辉的回答是「面向 L3、L4 的研发会继续加注」。
在他看来,自动驾驶车辆所需要的先进底盘控制,一定代表着未来智能汽车的发展方向:智能时代你的底盘必须要做好,就像你想打好篮球四肢肯定要比较健壮一样。
「很明显,三年后的智能汽车产品,都会有大变化」,刘晓辉给我举了个例子,「主机厂都在讲一体化,现在也需要供应商做一体化」,特别是希望供应商也有更多软件的适配和开放,这样才能实现整体成本的快速下降和体验的快速迭代。
比博强调,对于智能底盘时代的体验,不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领域分着看,比如之前车辆在超低速时的控制主要是依赖于对驱动系统的控制,但如今已经开始需要驱动和制动部分的耦合,甚至加入悬架部分的配合之后,整体的感受会做得更好,但这就需要对应的供应商有系统化的解决能力,「制动、转向、悬架,数据融合之后,就会产生新的东西」。
「标定我对他们开放,产品支持同步开发,MCU 不止一个,还可以给别人用」,从这段描述中,你也能感觉到比博对于市场的反应和开放速度。
对于市场,刘晓辉也有自己新的看法,「要把自己的客户做精,做穿,深度的生态化,而不是广度,主机厂有大量的场景化的开发服务,我们就要聚焦,粘性很重要」。
在他看来,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快,主机厂也必须要变得越来越快,而供应链越复杂,就越不可能快起来,因此像比博这样能够全链条打通的企业,就在速度上有着自己更多的优势。
而智能底盘的想象空间还有很多,比如刘晓辉就在说,比博甚至可以做到「增加五万成本,实现原地掉头」,这也许也是我们日后对待智能底盘的一些新的期待玩法所在。
至此,我本届上海车展的全部采访,就终于写完了,比博是我去的所有采访间中面积最小的一家,但却也是梦想最大的一家。
这篇作为收官的文章,也同样是最具序章气势的一篇。
希望十几年之后,我们能够继续讲述比博斯特 be best(确实是他们英文名)之后的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