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浩瀚太空又一次迎来中国人的身影。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3名中国航天员成功飞天,这其中就包括那位戴眼镜的36岁大学教授桂海潮。如果不是航天员这个身份,他或许只是我们身边一位貌不惊人的青年教师,但就是这样一位“身边人”的参与,让屏幕外的网友们在观看这场飞行任务时多了几分“代入感”。他让许多人感受到:戴眼镜也能上太空,“航天梦”离我们普通人更近了。

作为神舟十六号上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既是本专业学者中的翘楚,也经受了严格的训练与考核。说他是“身边人”,是相比于我国以往参加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而言。自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天以来,我国已有18位航天员搭乘神舟飞船进入太空,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太空出舱第一人翟志刚、四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第一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等等。在这个行列中,17位航天员都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只有桂海潮一位“编外人士”;18人中,有16位是飞行员出身,“是开过战斗机的”,但这次飞天的朱杨柱、桂海潮两人却都是学者出身。相比于军队系统中颇具神秘色彩的专职航天员,大学教授这个职业离我们并不遥远,“学生们想见基本就能见到”,“朋友圈可以互相点赞”,桂海潮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身边万千奋斗青年中的一员。

这也是为何桂海潮甫一亮相就引发关注。他鼻梁上的眼镜,也成为舆论热议的对象。这个小小的细节,既让很多人相信“戴眼镜的你我也是有可能上太空的”,也给这次任务的特殊意义写下最为通俗易懂的注脚。

他和朱杨柱作为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首次亮相,让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这两个“工种”迅速进入公众视野,也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太空之家”——中国空间站已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在未来长达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中国空间站将扮演国家级太空实验室角色,开展较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这就需要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等更多元工种的配合协作。以这次为例,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载荷专家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任务不同,选拔标准自然不同。对于载荷专家这个工种,低度近视是可以的,但他的“长板”——科研能力必须十分突出,用网友的话说“脑子一定特别好使”。当年,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9年时间一路从本科攻读完博士学位,之后又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近20篇SCI学术论文,31岁担任博士生导师……从他“一路开挂”的经历来看,他也是不普通的。在空间站里等待他的,将是艰巨的科研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就提到,神舟十六号将成为目前开展在轨实验项目最多的乘组。

目前,要想成为一名航天员,依然需要千挑万选。桂海潮也是经过初选、复选、定选筛选,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才成为我国首位载荷专家;后来又经历8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花费两年时间为“上天”作准备。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为航天员不再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事,科研出色,工程技术精湛,经过训练也可以圆梦太空。

从这个意义上说,桂海潮能够进入太空,对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称得上一个标志性事件。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通往太空的荆棘之路,已经被之前的航天员蹚出来了,后面“太空出差”常态化,需要更多怀有好奇心的有志青年加入,一起探索未知宇宙。当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还在进行中,有网友开玩笑说,请留意身边那些年纪不大但胸怀梦想的科研青年,如果有段时间见不到他,他可能已经去参加航天员训练了,一两年后,你没准儿能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里见到他的身影。

(原标题:戴眼镜的教授上太空,“航天梦”离普通人更近了)

流程编辑:tf027